经济越发达的城市,消费下降速度反而越快。
北京,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(以下简称“社零”)同比下滑14%;
上海,11月份社零同比下滑了13.5%。
北京、上海,11月消费数据出现断崖式下跌,纷纷创下年内最大下滑纪录!
消费降温,所有人都感同身受。但饶是如此,看到触目惊心的数据依旧被吓到了。
01#
没想到,消费数据下滑这么严重了
京沪消费降级,既是中国消费现状最真实的缩影,也在说明越具有消费力的群体,现在节省开支的力度就越大。
当我关注到事件时,在网上发酵有一段时日了。
最开始的时候有人反驳说,11月份的数据不好看,是因为11.11大促提前,10月份就释放了消费需求。
故事很快迎来第一波反转,有细心网友将10月和11月的数据加一起,发现京沪的社零数据依旧同比下滑7.3%和2.1%。
甚至将时间线再拉长一些,今年1-11月,京沪的社零消费数据同样是负增长,2.8%和3.1%。
北京:2024年1-11月,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65.9亿元,同比下降2.8%。
上海:1-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3.1%
至此,又迎来了第二大争论疑点:
为什么全国1-11月的社零消费是正增长,消费龙头城市跟全国大盘数据出现了背离?明显有悖常理。
阴谋论玩家开始发力,怀疑全国数据不真实,可能是各大城市为了数据好看而编撰的。务实派从不说那些虚头八脑的猜测,有更扎实的理论分析。
比如,中产的消费逻辑发生了根本性转变。
在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,对于那些三四线城市消费者而言,即使消费降级,降级空间也相对有限。
但像北京和上海的消费者,过去大多消费高端商品,一旦出现消费降级,向下调整的空间就要大得多。
体现在数据上,可不就是京沪的消费降幅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
全国维度来看,这两年我们的社零增速一直在低位徘徊
其实不光北京和上海消费不动了,香港的消费力也不容乐观。
香港统计处数据,10月零售业销售额同比下降2.9%,连跌8个月。原来去香港购物的内地游客,现在更喜欢观光,而不是消费。
北京、上海和香港,这些具有最强消费力的一线城市消费数据集体下跌,代表了中国最有钱的一小部分群体人,今年也消费不动了。
因此刺激消费,站在了史无前例的高位。
各位没忘记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吧,高层把“提振消费”放在了2025年九大任务之首。
抢救消费,已经成为当下更为迫切的第一要务,十万火急。
02#
消费数据下滑是一个严重的问题
先看看,上海是哪些消费数据在下滑?
分行业看,1-11月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5065.85亿元,比去年同期下降3.0%;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304.01亿元,下降5.3%。
分商品类别看,1-11月吃、穿、用、烧的商品零售额分别为3403.94亿元、3939.30亿元、8544.79亿元和481.82亿元,分别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.8%、24.1%、52.2%和2.9%。
蹊跷的是穿、用和烧的商品零售额分别下降0.6%、5.7%和8.5%(“烧的商品”主要指的是石油、天然气等能源类商品),而吃的商品零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.6%,这值得警惕。
数据的背后,隐藏着经济的另一层隐忧。
吃的消费上升,并非一件好事,说明钱包依然在继续紧缩。旅游、休闲、精神消费支出减少了,大部分开支都用来吃,只能说我们还是太穷了。
这有点像经济学上的口红效应理论:每当经济不景气时,口红销量会明显提升,因为人们收入下降之后,买不起太贵的奢侈品,就会买口红这种相对便宜的商品。
价格不会太贵,又能在经济萧条时期给人带来安慰和满足感。
吃饱是一种安全感,但仅仅吃饱是没用的。
这两年,消费降级,是全局性的。现在我们要再说不在危机里头,恐怕实在是藏不过去了。
这一切的根源性问题,我们不能深究,但可以肯定的是制造业不赚钱了。
制造业不赚钱导致的局面就是降薪和裁员的发生,这个是确定可以出现的。
整个经济循环越来越弱,利润下降,工资下降,失业率增高。进而导致价格再次下跌,恶性循环由此出现。
死循环里,所有人都像是案板上待宰的羔羊。
03#
这有啥隐忧?
最近我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,以前那些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中产朋友们,从日常穿的衣服到精致的美妆产品,从吃的零食到喝的饮品,都纷纷开始寻找物美价廉的国产平替。
那些在银行工作的朋友,在奢侈品专柜当柜姐的闺蜜,工资从3万降到3000。
收入少了,心里就没底,花钱自然变得小心翼翼,除了生活必需开销,能省则省。我自己也是,掰着手指头一算,记不清有多久没买化妆品了。
北京上海香港,是全国消费活动最频繁、档次最高的三个城市,但你去看北京的SKP、上海的国金中心,香港的海港城,以前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,今年要更冷清一些。
咱们都知道,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,像北京、上海这些一线城市,冒出了好多白领和新中产。
他们就像社会经济的中流砥柱,在生产和消费两端都起着关键作用,还能推动社会文化和文明不断进步呢。
所以有人说过去一段时间,咱们的新增消费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刺激中低收入人群,这可能有点刺激错方向了。
因为中低收入人群的社会福利保障没那么完善,收入和就业都不太稳定,资产负债表也不那么健康,应对风险的能力比富裕人群差太多了。这个时候鼓励他们多花钱,甚至加杠杆消费,感觉像在增加负担。
还不如想办法提振富人的消费信心,让那些有消费能力的人愿意多花钱,让原本躺平的高端购买力重新活跃起来,这样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可能会更明显。
只有人来人往,恢复以前那种火爆的场面,或许才能真正说明经济的拐点到了。
我们都在等北京、上海这些大城市的高端商场,重新热闹起来。
评论